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成果>>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1331.c.om.银河游戏林静副教授文章


2022年01月15日 16:58  点击:[]

1月14日,1331.c.om.银河游戏林静副教授的文章《一本图画书的叙事之美》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发,文章同时被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转载,全文如下:

图画书,作为独特的图书品类,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发展认知、塑造人格,赋予儿童纸质文本阅读经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5月18日,我和画家商金昌老师共同创作的图画书《暴风雪中的火车》出版。作为儿童阅读的研究者,我有幸亲历了一本图画书的创作过程,深切感受到图画书的叙事是文、图作者与编辑团队共同完成的“交响乐”。

文字叙事:儿童本位与镜头语言

即便是“无字书”,创作者也要有故事的脚本,图画书的文字创作,一是要预设儿童的阅读状态,坚持儿童本位;二是要运用镜头语言,形成叙事张力。

图画书的适读年龄常被说成是0—99岁,但图画书的创作者需要明白自己的书通常会被8岁以下的儿童拿在手中赏读,或是6岁以下的儿童与父母一起共读,因而创作中要充分预设儿童与书对话时的状态和心理需求。我在创作《暴风雪中的火车》时,一再让自己“重回童年”。“火车”对我来讲,是童年情愫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而,我特别刻画了小主人公第一次跟爸爸坐火车时的心情。比如,经过小伙伴的木屋时使劲扯着嗓子喊“哎——我要跟着爸爸坐火车喽!”看到火车时语言因惊喜变得短促,“火车,火车!一、二、三、四……好多好多车厢,这条喘着粗气的大龙,到底有多长呢?”以及“数车厢”,“在车窗上画画”,“趴在椅背上看人”等细节都源于儿时的记忆。

“父子亲情”是整个故事的情感线索,源于我的亲身经历和这些年研究儿童心理时对亲子关系的思考。我曾在小区里遇见一个小男孩,他问我:“阿姨,你为什么戴墨镜?”我如实告诉他:“因为刮大风怕流眼泪,所以戴墨镜。”他说:“刮风你会流泪吗?我只有想爸爸时才会流眼泪。”他的回答深深震动了我。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跟自己的爸爸说出这样的心里话。

爸爸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和相处方式,跟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很不一样。孩子常将妈妈视为与自己一体,把爸爸看作自己世界之外的第一个“他人”。实际上,孩子与爸爸的关系,常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雏形。爸爸就是孩子的“火车”,可向外打开更广大的世界。因而,在故事中,我安排了一场暴风雪中的一趟特殊旅程,让爸爸对孩子说出了不曾提起的心愿,孩子也坦然把自己的心愿告诉爸爸。这样一次父子间的心灵交流,是平日里难以察觉到的父子间深沉而特别的情愫。我很希望爸爸们能和孩子一起读这个故事,共同体会“在一起”的意义。如何让孩子对这样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呢?故事中,从孩子喜爱游戏的角度出发,我特别设计了“剪子、包袱、锤”的游戏,通过游戏让这场对话自然发生。同时,与爸爸的交流也让这个孩子感受到父亲给予的安定和温暖,克服了心中的恐惧。

生命韧性的成长,是我在故事里的第三个“用心”。成长中,不仅有快乐,还有很多需要用内在力量去面对和化解的东西。如何让孩子在一段旅程中淬炼成长,收获到生命的韧性呢?故事中,我描绘了孩子第一次跟爸爸坐火车遇上暴风雪时的心情。面对困在暴风雪中的绝望,爸爸和孩子说起了新年愿望。当小男孩表达想要帮忙的心愿时,爸爸没有拒绝,而是第一时间认可了孩子的心意和力量。他说:“你在这里给爸爸加油!”正是爸爸给予孩子的尊重,让这个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自己、为爸爸,也为其他人加油,驱散了自己的不安和害怕,也被大家尊重和接纳,为车厢里的人带去温暖,为完成集体自救贡献出力量,实现了可贵的成长。

图画书的文字在打磨和修改时,还需要预设孩子听父母朗读故事时的语流和心情,作者要反复出声读,斟酌语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字里行间的情绪流动。比如,翻页时文字在停顿和接续中的推进,以及可能被孩子当作翻页惊喜时的语气变化。

图画书的叙事,需要文字和图画,留白互补,共同生成镜头语言的张力。因而,它的文字创作也像写剧本一样,想象场景,给出故事的叙事语言和分镜头的画面语言。分镜头画面语言的存在只是为了提示和说明场景,供画家和编辑参考。比如,创作时为了给画面留有充分的叙事空间,初稿中对火车上许多人物的介绍、车厢里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一家人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情景,在修改时都进行了删除。语言的隐去和画面的直接呈现,才能构成图画书富有张力和趣味的镜头语言。只有充分留白,小读者在阅读时才能参与其中,观察图画、前后推理、关联想象、补充情节,激发出阅读的乐趣,这是图画书特有的叙事之美。

图画叙事:独立严谨与细节趣味

图画书的图画直接构成和推进了叙事,除了文图合一的作者,画家在创作中有着独立于文字作者之外的独立性和能动性。面对小读者,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对画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为需要严谨呈现故事的场景,同时,画家在创作中还要植入自己在故事感悟中生发的细节和趣味。

《暴风雪中的火车》的图画作者商金昌老师,特地从济南去了故事的发生地——东北小九亚林场,专门乘坐了绿皮火车。幸运的是,在火车上,他邂逅了与故事主人公年龄相仿的男孩,男孩趴在椅背上玩,在车窗边急切地向外看风景时的神态,都被记录下来。在创作前,画家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绿皮火车的内饰、东北的民居,以及衣帽、鞋子、书包、水壶等细节。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还一起考证了各种细节。比如,下雪后,极寒状态下的车窗是否可以打开?当发现不可能打开后,对图画和文字都做了多次修改。另外,关于火车急停时的声音和状态,以及车次、站台和路线、救援的步骤等细节,都联系了火车司机等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和求证。最终,根据故事的风格,画家选用油画为媒材进行了大幅画面的创作,表现了东北的雪景,向孩子们传达出真切的时代风貌。同时,画家在故事中植入了大量的细节,比如故事里的男孩一直带着一条“中国红”的围巾,代表着希望的力量,让这个冬季里暴风雪中的故事充满了温暖。

编辑与印制:统筹兼顾与画龙点睛

图画书的编辑就像是电影导演,也像交响乐团的指挥,编辑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一本图画书的成败。图画书的封面、封尾、前后环衬、版式、字体的设计,以及开本、书体样态、纸张的选择、印制与装帧的品质,这些对其他图书形式而言只是表现美感的元素,在图画书中往往直接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可以说,图画书是一本所有元素都在讲故事的书。因而,除了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之外,整个编辑团队也是作品创作的重要参与者。

在《暴风雪中的火车》的编辑过程中,针对故事风格和绘画媒材,编辑团队提前预订纸张,对开本进行论证,文编和美编对语言和画面的设计、单页与跨页的搭配、画面有无边框、字体的呈现效果及形态的变化、画面的背景和底色等做了全面的考量,因为这些因素对读者理解故事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封面和封尾前后环衬的设定,是图画书叙事中埋下情感和故事线索的关键。

《暴风雪中的火车》封面上,在大雪中严阵以待的车头,与封尾温暖团聚的画面,形成了悬念,暗示了结局,使读者通过画面本身“读”出父子心愿的答案,体现了图画书“于无声处见趣味”的叙事特质。前后环衬则代表了父子关系状态的改变。图画书作品完成后,编辑需要到印刷厂“盯印”,以保证印制时调色的效果,如果因为纸张的吸墨情况,色彩出现了明暗及温感的偏差,就要考虑调整印刷的纸张。图画书是被小读者反复翻阅的书,书体本身是孩子与书发生关联的重要载体,因而,图画书的装帧和装订方式也要从小读者的角度进行论证,保证图画书可以180度平铺打开的同时,牢固耐翻。

《暴风雪中的火车》这个故事,像绿皮火车一样,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童年情愫、父子亲情、生命韧性却鲜活而永恒。期盼读了这个故事的孩子,能够感知到图画书独特的叙事之美,像那个火车上的孩子一样,在一段特殊的旅程中收获成长。

作者简介:

林静,1331.c.om.银河游戏副教授、语文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1331.c.om.银河游戏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保送至文艺学专业,师从杨守森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1331.c.om.银河游戏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美学与美育、儿童文学、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语言发展、儿童读物与阅读教育。参与国家重点课题《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的编写与修订工作;参与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文学与幼儿园课程”;主持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课题两项;主持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两项主持“多元智能绘本阅读课研究”横向课题;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得2012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1331.c.om.银河游戏优秀教学奖。


原文链接:林静:一本图画书的叙事之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