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王峰:人工智能:技术、文化与叙事


2023年05月21日 10:00  点击:[]

5月19日晚19:00,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华东师大中文系和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峰应邀做客1331.c.om.银河游戏社科大讲坛暨1331.c.om.银河游戏崇文大讲堂,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文化与叙事”的学术讲座,讲座以腾讯会议形式进行。讲座由1331.c.om.银河游戏教授、美学硕士点负责人李红春主持,1331.c.om.银河游戏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书文教授以及文艺学、美学专业师生四十余人到场学习。

讲座开始之前,李红春教授介绍了王峰教授的学术贡献,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孙书文院长表示王峰教授的讲座对1331.c.om.银河游戏的师生们来讲是一件很好的礼物,与数字的合作,也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同时也对王峰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

王峰教授首先介绍自己为何研究人工智能。2016年华师大文艺学召开的后人类文论会议以及阿尔法狗的出现对王峰教授来讲是一个直接的学术推动。人工智能以陪伴者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推动王峰教授思考人工智能该如何从文化或者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王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是对我们生活的记录,是对生活某种程度的提升,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与ChatGPT相伴的未来,人工智能迅速进入人类生活,我们无法回避。因此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中,思考技术、文化与叙事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接下来,王峰教授着重讲解了人工智能的文化含义以及技术与文化的关联。图灵于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与智能》一文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是人工智能兴起的两个时刻。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巧妙之处也在于这一词汇的重心落于智能上,而人工的重心更多落在脱离机器的精巧化方向。王峰教授以人类克隆为例,指出其是我们的社会形态对技术的一种反应,而对于人们觉得人类克隆的出现破坏了传统文化形态这一问题,王教授指出技术与文化是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系统的进步必然引起文化的变迁,文化是更复杂的。此外,在短期内,人的行为常常显现出群氓特征;但长期行为却是理智的。人们以短期行为代替长时间段,就会产生人工智能恐惧。

最后,王峰教授对人工智能叙事的特点作出详细讲解。人工智能叙事作为调节力量。在整个的技术发展中,文化是保守的,技术是极端的,叙事则是骑墙派。在技术与传播方式、技术与文化等的各种关联中,叙事总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叙事墙头草的特点也使得人工智能叙事具有消极性,这体现在人工智能工程方案对应人的某一功能,而社会叙事则将其认作通用方案。对于科幻叙事与社会叙事,王峰教授点出两者的区别:科幻叙事鼓舞科学探索,刺激社会想象;社会想象从来不是概念性的,而是概念的偷换和改装;概念改装不是本身的错误,而是使用的暂时借位。社会叙事的特点恰是在错误中开辟新道路,甚至形成新文化。王峰教授最后表示,正是文化、技术与叙事相互纠缠的状态,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接受。

在交流环节中,杨光教授首先感谢王峰教授的精彩讲座,其后针对王峰教授《仿若如此的美学感: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一文中提到的“美学感”发出自己的疑问:人工智能上的美学感和美感到底有何区别?文艺学研究生许耀义也提出人工智能的多数能力已经超越了现有人类的某些属性,此时是否还要将人工智能局限于人类这一单一范畴内。王峰教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耐心细致地做出解答。

会后,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李辉教授对王峰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李辉教授认为王峰教授的讲座对在座的文艺学、美学师生的研究和学习有着极大的启发,美学、文艺学以及文化产业将来会更多地涉及技术层面,期待未来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促进文艺学、美学学科文化产业建设和学术成果的提升。

李红春教授对此次会议作出总结,认为王峰教授的讲座既运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人工智能概念的发生发展做了学术清理,也运用罗兰·巴特研究流行文化的方法对围绕人工智能的各种修辞做了拆解。整个讲座如同一副解毒剂,使人对人工智能保持一种更为平和冷静的心态,也因此更能接近人工智能的本意。最后李红春教授再次对王峰教授的到来致以诚挚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张园园

审核:李红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