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杨亦鸣教授:从古诗阅读看音义关系的脑机制


2019年11月10日 15:06  点击:[]

10月26日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教授应邀做客1331.c.om.银河游戏,在教学三楼3155报告厅作了题为“从古诗阅读看音义关系的脑机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魏建教授主持,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杨亦鸣教授演讲中

杨教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语言学起源于传统的语文学,建立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于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杨教授对此进行了重点讲解。

作为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杨亦鸣教授详细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神经语言学布罗卡发现,乔姆斯基发展了神经语言学,而语言学理论和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神经语言学走向成熟。

随后,杨教授围绕古诗阅读中押韵和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讲解。在杨教授的带领下,听众们从古诗词的天地穿越到脑神经的空间。杨教授从诗歌的押韵讲起,他指出中国诗歌分析平仄的难度比较大,而分析押韵的难度比较小,以格律诗为典型的韵律规则是中国人特有的阅读企盼或再现。杨教授指出研究诗歌音义关系的技术方法有核磁、脑电和眼动,并分享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眼动的,一个是脑电的。眼动实验以诗句为例,分析押韵和意义,并记录被试的反应频率;脑电实验是更直观的方式,用脑电图来看大脑中的音义关系,因为押韵和不押韵的脑电波是不一样的。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探讨押韵和意义之间的交互作用。

同时,诗歌的韵律研究最终离不开汉语音韵学的知识,杨教授结合具体诗句,通过讲解实验来分析韵脚的押韵现象,并指出古诗和近体诗的音位系统不同,押韵情况也不一样。最后,杨教授总结道,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研究诗歌押韵与意义之间的神经机制也是为了探索中华文化的基因,并认为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成为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杨亦鸣教授演讲中

杨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并充分结合具体例子对众多理论进行生动的阐述。演讲结束后,杨教授又结合在场师生的疑问给予了耐心解答。

撰稿:杨雪芳;审稿:赵红芳】

关闭